文章数据
收藏(次)

反馈效应

加关注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C.C.罗西与L.K.亨利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们随机在一所学校里抽出一个班,把这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对他们进行测验。第一组学生每天都告诉他们测验的成绩,第二组学生每周告诉他们一次测验的成绩,第三组学生则从来不告诉他们测验的成绩。8周后,改变做法。第一组的待遇与第三组的待遇对换,第二组待遇不变。这样过了8周以后,结果发现第二组的成绩保持常态,依然是稳步地前进,而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三组的成绩突然上升。这个结果说明及时告知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反馈比不反馈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心理学家赫洛克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组,分别为激励组、受训组、被忽视组和控制组。第一组每次完成任务后,都会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每次完成任务后,都要接受严厉的批评和训斥。第三组每次完成任务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不仅每次完成任务后不给予任何评价,而且还把它与其他三组隔离开。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三组、第四组,而第四组的成绩是其中最差的,第二组的成绩有所波动。这个结果表明,及时对工作的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增强工作动力,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有反馈就会有动力,激励的反馈又比批评的反馈效果好得多。

后来,心理学家布朗又做了一个更深入的实验。他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自己的实验对象,把他们分成两组来做算术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均等,所做的练习题目也完全一样。第一组学生做完后,由老师来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定改正。而第二组学生做完后,他们的答案则由他们自己来加以改正,并把改正之后每天的正确数和错误数分列成表,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一个学期之后,两个小组同时接受测验。结果发现,后者的成绩比前者优异很多。这个实验表明,反馈主体与反馈方式的不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主动自我反馈比被动接受反馈效果好得多。

这一系列心理实验表明反馈比不反馈好得多,积极的反馈比消极的反馈好得多,主动反馈比被动接受反馈效果好得多。


题外话:在程序中,TCP通信不会丢数据就是因为有反馈机制,数据发送一包之后就等待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反馈了,就发送下一包,如果对方没有反馈,就认为对方没有收到,会重复发送一次。如果仅仅是反馈丢失,导致重复发送了数据,对方要负责丢弃重复的数据。这样就保证了数据不会丢失。这就像工作中的反馈一样。如果领导分配了一个任务给下属,下属无论工作进度如何都要及时如实反馈。否则领导就可能反问任务怎么样了,到了此时,即使任务已经被圆满完成也会给领导留下比较差的印象。还记得之前的公司工作上的重要沟通使用邮件,收到他人的邮箱后必须回复他人表明自己已经收到了邮件。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未完成情结:当一件事如果觉得还没有完成,那么这件事就会一直压在心上。看完的书可能就丢掉了,但是看一半的书却一直挥之不去。向领导报告交待的任务做完了,领导就可以忘记这件事了,否则他会一直惦记着那件任务怎么样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完成了也需要反馈。



>>>目录<<<




分享
收藏
点赞人
举报
文章标签
评论列表

推荐

暂无推荐